代词 〈书〉代指示代词。这;此;这个;这里。
例词: 斯里斯人以至于斯张于斯生于斯 近义: 这此 例句: 1\. 斯里的风景真是太美了,山水如画,让人心旷神怡。2\. 斯人乐于助人,每当有人遇到困难时,他总是第一个伸出援手。 ### **连词** 〈书〉文言连词。于是;这就
例句: 1\. 听到这个好消息,斯他兴奋地跳了起来,欢呼雀跃。2\. 这斯我想要的那本书,我终于找到了! ### **名词** (Sī)姓。
析,劈开。
墓门有棘,斧以斯之。 注 《诗·陈风·墓门》 ### 分;分开。
斯而析之,精至于无伦,大至於不可围。 战国 · 庄子及其后学 《庄子·则阳》 水出鹿岭山东南流,左则二川臻凑,右则诸葛泉源,斯奔乱流,迳城阳之卢县。 北魏 · 郦道元 《水经注·沂水》 ### 裂;扯开。
斯,裂也。 三国魏 · 张揖 《广雅·释诂二》 至三眠后,桑叶但以手斯破,不必刀切,铺叶更厚。 元 · 孟祺等 《农桑辑要》 ### 离开;距离。
华胥氏之国……不知斯齐国几千万里。 注 《列子·黄帝》 ### 白色。
有兔斯首,炮之燔之。 注 《诗·小雅·瓠叶》 ### 厮。卑贱。
乡官部吏,职斯禄薄。 注 南朝宋 · 范晔 《后汉书·左雄传》 ### 指仆役。参见“斯役”、“斯養”。
人臣隶圉免 注 春秋 · 左丘明 《左传·哀公二年》 未尝服斯役,无所效其勋。 汉 · 王符 《潜夫论·叙录》 故事人加则为宗庙器,否则斯养之衅才。 汉 · 桓宽 《盐铁论·殊路》 戎马斯养,罄无不宜。 注 《古文苑·王粲〈为刘表与袁尚书〉》 ### 厮。互相。参见“斯擡斯敬”、“斯纏”。
伯爵,你这狗材,专一歪斯缠人。 明 · 兰陵笑笑生 《金瓶梅词话》 那都是那几年寳二爷和姑娘小时,一时好了,一时恼了,闹出来的笑话儿。要像如今这样斯抬斯敬的,那裏能把这些东西白遭塌了呢? 清 · 曹雪芹 《红楼梦》 ### 见“斯須”。须臾;片刻。
故望见骥足,不异于众马之蹄,蹑平陆而驰骋,千里之迹,斯须可见。 汉 · 王充 《论衡·效力》 不敢长语临交衢,且为王孙立斯须。 唐 · 杜甫 《哀王孙》诗 你与我起青苹一阵阵吹将去,到天涯只在斯须。 明 · 李唐宾 《梧桐叶》 ### 为,是。
彼尔维何?惟常之华。彼路斯何?君子之车。 《诗·小雅·采薇》 ### 指示代词。此。
有美玉於斯。 《论语·子罕》 由斯言之,谴告之言,疑乎? 东汉 · 王充 《论衡·谴告》 诚哉斯谈,可为叹息。 南朝梁 · 刘勰 《文心雕龙·时序》 且自身尚不知何在何往,则斯处、斯园、斯花、斯柳,又不知当属谁姓矣! 清 · 曹雪芹 《红楼梦》 这房子是先人的产业……我们食于斯,居于斯。 现代 · 曹禺 《北京人》 ### 副词。皆;尽。
周公居东二年,则罪人斯得。 注 《书·金縢》 宣孟曰:“斯食之,吾更与女。”乃复赐之脯二束与钱百。 注 战国末期 · 吕不韦等 《吕氏春秋·报更》 罪人斯得,邦家和同。 东汉 · 班固 《汉书·叙传下》 ### 连词。犹则;乃。
如知其非义,斯速已矣,何待来年。 战国 · 《孟子·滕文公下》 拾遗公不疾起,与天下之士君子乐成而享之,斯无时矣。 唐 · 韩愈 《与少至李拾遗书》 其来寇也,斯与之战;其来服也,斯与之接。 宋 · 叶適 《外论一》 使其无是,斯增欷尔。 现代 · 鲁迅 《集外集拾遗补编·破恶声论》 ### 助词。犹耳、然。
王赫斯怒,爰整其旅。 《诗·大雅·皇矣》 二爵而言言斯。 注 西汉 · 戴圣 《礼记·玉藻》 色斯举矣,翔而后集。 《论语·乡党》 ### 助词。犹之、的。
螽斯羽,振振兮。 《诗·周南·螽斯》 ### 助词。犹是。用于宾语提前的倒装句。
朋酒斯飨,曰杀羔羊。 《诗·豳风·七月》 笃公刘,于豳斯馆。 《诗·大雅·公刘》 ### 助词。诗歌中衬字,无实际意义,亦无语法作用。
乃求千斯仓,乃求万斯箱。 《诗·小雅·甫田》 太姒嗣徽音,则百斯男。 《诗·大雅·思齐》 ### 语气词。用于句末。
彼何人斯,其心孔艰。 《诗·小雅·何人斯》 彼何人斯,若此之艳也。 三国魏 · 曹植 《洛神赋》 我何人斯,而能永好? 清 · 蒲松龄 《聊斋志异·罗刹海市》 ### 姓。三国吴有剡县吏斯从。见《三国志·吴志·贺齐传》。
斯氏,姓苑云:吴人。吴志:剡县吏斯从,望出东阳与勃海。南齐书东阳郡有斯氏。 南宋 · 郑樵 《通志‧氏族略五》